各族群眾和游客在大巴扎步行街跳起歡快的舞蹈。
清晨,市民在南湖市民廣場翩翩起舞。
在新興社區烏化小區民族團結文化大院,阿迪·艾沙的鄰居胡玉珍(左一)、海力且木·買買提(左二)、米爾古麗·艾尼(右一)和趙少甫通過35年前的老照片回憶大院里的故事。
天山區團結路片區的瓷廠社區,各族居民一起為雕塑墻上色。該社區是烏魯木齊市首批民族團結大院(小區)。
在烏魯木齊市馕文化產業園開展的“民族團結一家親”活動中,各族群眾和游客一起跳起歡快的舞蹈。
水磨溝區立井街東湖麗景小區(建于上世紀80年代)“同心園”小游園,轄區各族居民在體驗新安裝的蹺蹺板。2017年,立井北社區老樓房片區榮獲烏魯木齊首批“民族團結大院”稱號。
民族團結是我國各民族人民的生命線,新疆各民族都是中華民族大家庭不可分割的成員,要格外珍惜安定團結的大好局面,56個民族擰成一股繩,保持定力、腳踏實地,同心協力、踔厲奮發,在黨的領導下為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繼續奮斗。
——習近平總書記今年7月視察新疆時強調
新疆網訊 金秋10月,石榴熟了,一顆顆晶瑩剔透的石榴籽,閃爍著紅寶石般的光芒。
石榴和石榴籽的關系,是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形象比喻;石榴籽籽同心的圖景,是烏魯木齊最美的一道風景。
黨的十八大以來,烏魯木齊始終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,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,不斷鞏固各民族大團結,總結出了一系列增進民族團結進步的好經驗好方法好舉措,成功創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市,使民族團結之花愈開愈盛、愈開愈艷、常開不敗,使各族干部群眾和睦相處、和衷共濟、和諧發展。
烏魯木齊民族眾多,“和”則凝聚力量。扎根基層17年為各族群眾排憂解難的黨的十九大代表熱先古力·托乎提,15年為公益事業捐款捐物240余次的第七屆自治區民族團結道德模范木卡拉姆·依斯拉姆,18年堅持做志愿服務的“中國好人”王永強,凌晨4時用舉過頭頂的手電筒引導消防車及時趕到火災現場救出4名被困人員的17歲少年杜秉澤……城市與人在這樣的良性互動中匯聚起向上向善的強大正能量。
烏魯木齊文化多元,“和”則愈加繁榮。9月30日,電影《平凡英雄》在全國公映,那場為了救治一個小小少年,從和田到烏魯木齊的生命接力,被搬上了大銀幕。這個既驚心動魄、又感人肺腑的真實故事,生動詮釋了什么是血脈相連、守望相助的一家人,什么是休戚與共、榮辱與共、生死與共、命運與共的中華民族共同體。
齊心共結石榴果,美好生活入畫來。如今,一家有需求、鄰里伸援手,各族居民手挽手,齊心協力爭上游,處處飛揚著幸福的歌聲,描繪著烏魯木齊和諧新畫卷。
生活在這片熱土的我們堅信,未來的生活必將更加幸福美好,烏魯木齊的明天必將更加燦爛輝煌。
□文/全媒體記者蓋煜
□圖/烏魯木齊晚報資料圖片